臨猗黃河大橋建成通車,李天勝出席開通儀式
太原訊(鞠軒)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2月16日,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參建的臨猗黃河大橋及引線工程正式建成通車,標志著菏(澤)寶(雞)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運營,為山西和陜西新增了一條東西向出省大通道。山西省交通運輸廳一級巡視員郝玉柱、總工程師武建勇,運城市市長儲祥好,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天勝出席通車儀式。
李天勝出席通車儀式
臨猗黃河大橋是連接晉、陜兩省的12座公路橋梁中投資規模最大、橋梁長度最長的黃河公路大橋,起于山西運城萬榮,與國家高速公路菏寶線連接,設黃河特大橋橫跨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終點與陜西合銅高速公路順接,線路全長20.914公里,大橋全長5427米,采用雙向四車道標準,設計時速為100公里。
中鐵十二局承建管段長15.83公里,主要施工內容包括17座橋梁、69座涵洞、1處服務區、1處互通以及全線的路面、土石方、機電安裝、交通安全設施建設、房建等工程,線路均位于黃土溝壑中,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
平安工程,品質為先。針對高填深挖環境下路面易沉降問題,建設團隊以施工“零沉降”為目標,從施工方案和工藝工裝著手,對落水洞、黃土陷穴、人工洞穴等路基“病害”進行專項整治,對深路塹開挖、土質路塹開挖、路床施工等關鍵工序進行細化指導,采用“橫向分層、縱向分段、階梯掘進”的方式進行施工;在路床填筑過程中,建設者嚴格落實“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工藝,每隔3米用5噸重的圓柱體鐵錘進行夯實,并在路床頂部鋪設土工格室,確保路床密實穩固。
水穩層鋪設和瀝青攤鋪是高速公路建設中的關鍵工序,直接關系到道路質量和使用壽命。為確保工程建設過程創優、一次成優,建設團隊引入先進的水泥凈漿撒布車,該設備設有螺旋輸送攪拌系統,可有效把水泥漿攪拌均勻,同時利用引管噴灑系統進行水泥撒布,徹底解決了泥漿板結和凝固、人工灑布不均勻等問題,實現了水穩層施工一次成型。此外,建設者引入了瀝青攤鋪智慧系統,綜合運用北斗高精度定位、GIS、物聯網數據采集等先進技術,可實時采集攤鋪施工的各項數據,實現了對瀝青攤鋪全過程監管,為道路養護升級、質量溯源提供數據支撐,進一步提升了瀝青路面施工質量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施工沿線地形復雜,橫跨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實驗區,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建設對原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項目建設者共同的目標。施工中,建設團隊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采用泥漿循環系統,將樁基施工中形成的泥漿進行凈化分離,有效降低了施工對黃河流域生態的干擾;利用DJ-4T型夾具進行中央分隔帶混凝土護欄安裝,有效減少了護欄安裝過程中碰撞損壞率,避免了澆筑混凝土造成路面污染。
數字管控,智慧運營。建設團隊開展的“高速公路機電系統智能化技術研究應用”課題研究,利用設備監測、通信預警等手段解決了車輛在橋梁及路段通行過程中因天氣、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造成交通堵塞、交通事故易發、交通通行率不高的問題,可保障線路運行順暢無阻。
臨猗黃河大橋及引線通車運營后,山西運城至陜西銅川通車時間由4小時縮短至2.5小時。大橋將母親河、保護區濕地、沿黃旅游公路、沿岸歷史人文古跡縱橫貫通,為促進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