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鐵十二局參建的西安地鐵8號線正式開通初期運營
太原訊(鞠軒)12月26日,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參建的國內首條全自動運行環線——西安地鐵8號(環)線開通初期運營。至此,西安市內地鐵大環線正式形成。
西安地鐵8號(環)線全長約50公里,均為地下線,全線共設37座車站,與既有線路形成換乘站13座,是名副其實的“換乘之王”。線路貫穿5個行政區以及高新區、曲江新區、經開區、浐灞國際港等4個開發新區,是西安地鐵建設歷程中線路最長,穿越地裂縫次數最多,管線遷改難度最大,下穿鐵路、地鐵既有線風險最高,征地拆遷范圍最廣,交通疏解組織最復雜的線路。
中鐵十二局集團四公司主要承擔西安地鐵8號(環)線2站2區間和1座換乘大廳,約2.8公里建設任務,兩個區間工程穿越人口密集的住宅區,地面建筑物多、車流量大,均為全線重點瓶頸工程。
攻堅克難 展現“技術硬功”。針對項目緊鄰既有地鐵、鐵路線路,安全風險高、建設干擾因素大等難題,項目團隊深入開展城市復雜軌道交通交叉施工專項研究,多次開展專家論證分析,制定專項施工方案,確保車站建設安全平穩。
在米家崖站建設中,建設者采用“圍護樁+內支撐支護”結構建設形式,經過短短6個月,順利完成主體結構混凝土結構施工;廣泰門站為西安市地鐵3號線與8號線的換乘站,基坑長為193米,深約24米,施工中,建設者通過構建全過程智能數據監控體系,確保車站安全平穩建設。
作為全線建設重點瓶頸,該項目區間工程盾構機先后穿越既有隴海鐵路上行線及隴海鐵路三、四線、隴海鐵路下行線及存車場2、3、4、5、6道等線路,既有鐵路股道多、行車密集。
面對鐵路天窗時間短、安全管控困難的嚴峻形勢,建設者在確保列車運行安全的前提下,駕駛盾構機長距離下穿多股既有營業線鐵路工程,創造了西安地鐵盾構法下穿營業線普速鐵路路基段沉降值在有效控制范圍內的建設案例,保障了既有鐵路設備和行車安全。
穿越地縫 施展“獨門絕技”。華清路至米家崖站區間部分華清路以北區間工程存在地裂縫變形帶建設難題。由于該區間地質環境復雜,土體裂隙多、自穩性較差,施工過程中極易造成基坑坑壁或隧道局部坍塌,地下水沿地裂縫大量滲入還容易引起地裂縫的局部活動或地層失穩,安全風險極高,為全線建設的重難點瓶頸之一。
項目團隊圍繞地裂縫施工段管片加強及成型隧道加固關鍵技術開展創新研究,通過優化盾構機掘進參數,創新應用水泥、砂子、膨潤土、粉煤灰和水混合漿液,提升縱向連接螺栓等級、隧道內縱向槽鋼聯結等措施,提高隧道縱向的整體剛度。盾構機通過地裂縫段后,管理團隊及時對隧道輪廓外2米范圍土體進行深孔注漿加固,同步優化完善盾構機始發、出洞、大縱坡掘進方案及相應的應急預案,以“零沉降”安全通過地裂縫等高風險地質段,標志著“盾構工法穿越地裂縫設防段”工藝在國內首次成功實踐。
融入城市 展現“顏值擔當”。堅持“建設城市、融入城市、建功城市”的建設管理理念,項目團隊嚴格按照西安市文明工地標準和生態環保規范要求,加強施工質量安全管理,深化文明工地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工程質量安全管理水平。
項目團隊嚴格推行地鐵建設標準化管理,全面落實綠色文明規范,嚴抓安全質量管理,創新打造了一套“綠色+除塵+降噪”生態環境提升體系。他們在工地外圍建立綠色圍擋,用“植被毯”替代傳統塑料尼龍圍擋,打造“景點式”“花園式”工地,全面提升工地“顏值”;廣泛應用揚塵噪音全自動檢測器、霧炮機、圍擋自動噴淋系統和基坑開挖噴淋系統,實現基坑開挖全程濕法作業,讓工地塵埃與噪音“銷聲匿跡”,實現了地鐵建設和城市發展的和諧共生。
打造綠色文明工地。項目建設中,率先實現了開工建設、盾構始發、車站封頂、區間貫通等節點目標,并多次迎來全線學習觀摩,先后獲評“軌道交通建設考評先進單位”、“西安市文明工地”等榮譽,“西安市建筑業優質結構工程”和“西安建筑業綠色施工工程”等獎項。西安地鐵8號(環)線開通后,西安地鐵運營總里程突破400公里,成為西安市二環至三環之間最主要的環形客運交通走廊,對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加快城市綜合能級提升、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